《汉服通论》:有别服饰史,建立汉服学

90后小姐姐痴迷“滑野雪”穿汉服滑雪“御剑飞行”助力冬奥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穿汉服滑雪宛若御剑飞行 90后小姐姐痴迷“滑野雪”,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近日,一名身穿红黑色汉服的小姐姐驰骋雪场,飒爽英姿引来网友惊呼:“宛若御剑飞行!”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小姐姐网名叫“小美是个野孩纸”,90后,长居北

引言

在汉服复兴18年,在即将成人的时刻,我们出版了《汉服通论》这本书。

这是一本汉服入门书。这本书价值之一,便是认真地审视和讨论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关系。

因为目前汉服入门的书,一般以沈从文先生的服饰作为入门,但是这隐藏着一个隐患就是大家过度关注设计的复古属性,这与汉服在当代复兴的理念背道而驰。而其他层出不穷的书,要么局限于一朝一代,要么娱乐性过强,《汉服通论》则弥补了这个空白,可以让人迅速了解汉服的故事,把汉服运动推向新层次。

这本书对汉服未来的期望,不再寄居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的领域里了,下一阶段的目标之一便是建立汉服学。

研究汉服要从汉服学入手,而不是古代服饰史

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进入一座大楼,要从大门进入,而不能从窗户挤进去一样。

回顾18年,乃至数百年来的汉服复兴历史,似乎从来没有谁说过,也没有任何人这样认为过——汉服这项文化事业,目的是为了普及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知识、培养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专家。

什么时候,“汉服”变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的代名词了?

什么时候,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的?

什么时候,流传“左右衽均可、左衽只不过是习惯问题,不必在意左右衽”?

什么时候,“立领盘扣”取代“交领右衽”是“自然的发展”?

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汉服与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的关系问题。

因为 “汉服学”与“中国古代服饰史”是两个不同的学问,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中国古代服饰史”来指导汉服的复兴实践。

“中国古代服饰史”是一门客观的、中立的、科学的学问;“汉服学”同样也应该是一门客观的、中立的、科学的学问。

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交集、不重合。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就像是古文字学和现代汉语、就像是矿物学和冶金学、就像是建筑材料学和建筑设计工程学。

我们要了解和研究汉服,理应从“汉服学”本身这个学问入门,比如专门的汉服论文、汉服专著、汉服研究材料……任何学问,都有对应的研究路径。

因此,想要了解“汉服”这门文化,或者想要更深入地去研究这门学问,自然是要从“汉服学”这个大门来登堂入室。

“中国古代服饰史”是建设“汉服学”的基础之一,但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不能取代“汉服学”,更无法指导当代汉服的发展。

“汉服学”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古代服饰史”不是一回事。将每个款式每个名词每个朝代都如数家珍,对于具体的时代装束极尽考究,这并不是在研究汉服,或者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将汉服作为一门学问而做的研究,仅仅是在研究食材、水泥河沙和原矿石,而不是在研究烹饪、建筑和冶炼技术。

《汉服通论》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粗笨的界碑,竖立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与“汉服学”田野之间,第一次明确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中国古代服饰史”与“汉服学”的区别和联系,如《汉服通论》中的对照表:

对于汉服的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汉服的概念从历朝历代的古装概念中分离,使汉服研究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中独立,突出民族共性、淡化朝代个性,从起源、特征、款式、应用、文化几方面特征出发,重建人们对于汉民族传统服饰概念的认知。(引自《汉服通论》)

简单地说,入门汉服,则需要从汉服本身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课程入门,而不是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课程入门。

如果要了解和研究汉服,到底看不看“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文章和书籍?

当然要看——大厨必须懂食材、建筑师必须懂建材,做汉服研究,当然要对汉服的历史充分了解和熟悉。

正如材料学与建筑学的关系一般,要想修建汉服这栋大厦,必然是要懂得甚至是精通历史服饰的。又如楚艳教授所说“知来处明去处”,我们需要学习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服饰史……深刻地明晰地知道我们的来处,同时,也要深刻而清醒地明白去处。因此,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在历史真实之中,把握住现代人应有的历史价值判断。

批判性学习和看待,不是不尊重历史,不是不尊重事实,恰恰是要公平地、客观地看待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发展脉络,给予站在现代社会立场上、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公正评价。批判性学习和看待,不是否定中国古代服饰史,而是有所思辨地对待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结论和观点。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从沈从文先生的著作开始算起,已经有40年时间,有了非常多的,高质量的作品,研究极为精深、广泛和系统;而汉服学还是全新课题,还是一片荒地,等待人们的开拓。《汉服通论》这本书是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发人们对汉服学的建设热情,转而投身于汉服本身研究和体系建设。这本书不是真理,而是一束火炬,一束用来做标靶的火炬,热切地希望有狂风来吹拂它,把火星吹散到四面八方,点燃满天星斗。

汉服学包括哪些内容?


1 研究本体和对象

汉服学研究的对象是汉服体系,是集合概念。简单地说,研究的对象是“一座森林”,而非“树木”,固然为了研究森林,必须要研究树木,但是研究树木的目的和立场是基于“森林”这个整体。一座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它们简单堆积在一起叫做木材,只有按照森林的本质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叫做森林。森林具有树木没有的性质和功能,同理可得,汉服体系具有具体款式没有性质和功能。

目前的汉服群体,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具体款式上,没有意识到“体系”这个整体存在,从而得出了很多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结论。所以,目前首当其冲的是搞清楚汉服研究的对象和本体是什么,达成最基本的共识。


2 研究目标

汉服学研究的中长期目标是建立现代汉服体系,远期目标是建立现代华服体系。汉服与华服是一致性的,是不可分割的,是基础与大楼的关系。很难理解将“汉服”与“华服”对立的言论,两者本身是毫无冲突的,研究和建设汉服体系,最终也是在为华服体系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服饰当然不止汉服一种,但是在建设华服体系的道路上,汉服在做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华民族服饰都行动起来,华服体系才有最终形成的可能。

美呆了!云南一女子将汉服染成了古诗词里的颜色…

近日 #女子将汉服染成了古诗词里的颜色# 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 这就是已经濒临失传的草木染技艺 我们的古人曾经这样染衣物 据了解,视频中的小姐姐是一位80后,来自云南,网名“栖蓝”。因为热爱植物染,她自学研究这项传统技艺6


3 研究方法和路径

汉服学的研究方式是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古代服饰史学科,充分利用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乃至人类文化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整体性、立体性和综合性地研究分析。与简单粗陋的找“文物元素”、“看图说话”不一样,是在基于文物背景、文化内涵的综合分析,深入文物实际和完整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而非看到一个服饰元素的历史现象,仅仅是表象,尚未分析其文化背景就开始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看到的服饰史研究方法是将中国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服饰现象,以大杂烩的方式罗列堆砌,互相孤立地陈列,供人赏玩。服饰史强烈灌输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一朝一代一种服饰,割裂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服饰史不断强调“裤子、窄袖短衣胡服论”“宽袍大袖汉服论”,制造森严的二元对立和刻板印象。

汉服学认为,中国历史上极其丰富复杂,各种极端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出现过“女皇帝”、“男皇后”,那么不能由此而断定“女皇帝”、“男皇后”也属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因此汉服学关注的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服饰体系,比如华夏(汉)服饰体系和其他服饰体系。极端案例不应该纳入传统服饰的考察范围。

汉服学还关注不同的服饰体系之间,它们自身的发展脉络、它们之间的交流融合关系。汉服学认为,正是中国历史服饰存在不同的服饰文化脉络,不同的服饰体系,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服饰文化大系统。在今天现代社会,不同服饰文化体系应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大众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现代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


什么是汉服发展史?绝非中国古代服饰史

汉服发展史不同于中国古代服饰史,改变现有的按朝代排列的体例,改为按照体系本身的发展脉络来叙述和梳理,建立该文化本身的历史发展历程。按照服饰本身的形制来说,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上下分开的衣裳制和衣裤制、上下连属的深衣制、上下通裁的通裁制四大部分。

服饰史的历史观是简单的、线性的,在服饰史观念里,古人一个朝代一个服饰,而且不同朝代之间毫无关系;时间近的比时间远的更先进、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其隐含的前提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即“活下来的就是传统”。

汉服发展史分为古代发展史、消亡史和复兴史三个部分。同时这个部分也包括了汉服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和其他族群传播史、融合史。

汉服学的历史观认为,华夏(汉)服饰体系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诞生、成型,曲折发展,形成了一套底层逻辑和高度辨识的基本特征。这套服饰体系在300多年前,因为历史原因被人为禁止,长达200多年时间处于“非法”状态,丧失了现实中与时俱进的发展机会,导致物理层面的边缘化和观念层面的认知断裂。简而言之,300多年前,清装体系取代了汉服体系,从而占据了“民族”、“传统”服饰的生态位。今天我们站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高度上,面临的是继承和发扬5000年历史的华夏(汉)服饰文化体系的发展脉络,还是继承200、300年的清装文化?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遗产我都要。那么这里的问题是:以5000年历史的华夏(汉)服饰体系为主流,还是以200多年的清装文化为主流?

我们当代中国人是重新将“交领右衽”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还是将“立领盘扣”当作中国人的形象代表?如果选择“立领盘扣”作为今天中国人的传统服饰特征,那么有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是:难道日本和韩国反而继承了古代中国华夏服饰(汉服)的历史遗产?

因此,汉服学的回答是:现代汉服体系继承的是古代汉服体系,继承的是有5000年发展脉络的历史遗产。


1 起源问题

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起源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

比如我们已知人类早期历史上普遍存在的贯头衣,就是把一块布拿过来,脑袋那挖一个圆,腋下缝好,其基本结构是套头式,也有前开襟的。相对的,把一块布拿过来,缠绕在身上,也剪出袖子,这样的结构则是缠绕型的发展。为什么数千年来,系带始终是主流,因为缠绕型的衣服,必须用系带才能固定。一块布,挖个洞穿上去的套头式,和像披肩一样缠绕式的、内外襟交叠的前开襟,可能还是有待考究的地方。目前中国古代服饰史提出的中华服饰通用“十字型结构”,恐怕还需要进一步更加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因为比如汉服体系中普通的交领右衽上衣,不管是单从裁片来看,还是从缝合背中缝腰侧缝之后来看,都不呈现“十字型结构”。

这些很基础的问题,关系到汉服的发展方向,汉服是怎么来的,数千年以来,坚持了什么,到了现在,未来的路哪里走……不得不从最初的起源开始探讨。


2 现代汉服体系的理论和实践

汉服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建立现代汉服体系。该体系的重要功能是指导现代人正确穿戴和应用汉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文化理论,是一种揭示汉民族传统服饰这个文化门类而成立的理论学说,是客观而中立的,仅仅是用于汉民族传统服饰这个文化门类自身的建设。

现代汉服体系的理论是严肃的,是认真回答汉服在今天现代社会立足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回答在现代服饰系统中处于何种生态位的问题。回答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但是与其它学说不同的是,它建立在当代汉服复兴的实践基础之上,是与时偕行、相辅相成的关系。


3 科学而系统的命名方式是什么?

目前的命名方式千奇百怪,粗略算来有6种方式。占据主流的是文献中的古名词。

但是在考据和使用古代名词时,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导致出现很多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谬误,影响重大。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本来就有着极其复杂、深奥的名词,从大部头的古代服饰名物辞典就可以看出,直接照搬古代名词,可能存在“名不副实”、“词不达意”、“内涵和外延不能同步”以及“前后矛盾”的困境。甚至跨体系去使用别人的名词概念。

因此在建立体系、建立理论或者建立学科时,需要先建立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命名规则。

除此之外,汉服学还需要研究与其它文化领域的关系、技术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和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研究,甚至研究在社会思潮中的作用。

《汉服通论》的核心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虽然有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但是汉服本身的研究却异常薄弱。这里的问题在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相当于桥梁,我们的意图是,搭桥过河,到对岸去。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不能让我们到达目的地,因为名为“中国古代服饰史”的这座桥,本来目的并不是承载汉服复兴,也不通向汉服复兴目的地。甚至于,“中国古代服饰史”在一些学术观点上与汉服的观点有重大分歧。

那怎么办?那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唯一出路,就只能自己修桥,自己建设理论体系、探索研究方法、寻找规律和出路。

汉服复兴者对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者没有任何意见,相反也很佩服、尊敬他们,比如非常尊重沈从文先生,他的名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汉服复兴者反复精研的书籍。但是就事论事,汉服复兴者一方面要非常努力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服饰史,同时,也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胡服骑射”论、“汉人无裤装”论、“左衽传统”论、“十字型结构”论、“清装延续明装”论、“立领盘扣自然发展”论……存在重大的学术观点分歧。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不能用来指导当代汉服运动。

除了寻章摘句和生僻考据外,我们更需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汉服理论。汉服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何处?一脉相承在哪里?割裂而漫无目的的古物考证,似乎更多的就是加重朝代古装的刻板印象。汉服研究者,需要探讨汉服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汉服断代史、讨论现代化问题、讨论过汉服在未来的面貌。应该尊重和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同时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尽管面临重重艰难,但是汉服复兴者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开始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支施工队力量极其薄弱,中国古代服饰史都在建复合式钢筋拉索桥了,汉服研究者还在画设计草图。但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前景来说,汉服学有着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作为民族服饰,发展前景更加远大。《汉服通论》是在这条全新的、泥泞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热切期待后来者,在这个方向上踏出一条坦途大道。

作者:《汉服通论》

编辑:君止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本文源自头条号:汉服世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汉服在当代都有哪些意义?

汉服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通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皇权至上、等级分明,也可以看到古人的绅士魅力、自由精神、务实态度和包容情怀。 汉服文化发展了几千年,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变得更有韵味了。